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 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 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是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故答案为D项。AB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超越当时历史发展阶段,排除;C项,1912年辛亥革命后已经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D. 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查看答案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A. 《辛丑条约》签订引发庚子拳乱

B. 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 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 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后,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常常议论:“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国朝二百多年深仁厚泽,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保皇派的宋育仁发表了还政于清的演讲,一时传遍各地。这实质反映出民初

A. 帝制和复辟仍据占思想主流

B. 革命党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

C. 共和国家权威与象征的建设不足

D. 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查看答案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旨在说明

A. 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B. 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 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 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查看答案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此材料突出反映了

A. 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B. 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C. 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D. 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