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漕运方向不断变化。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B.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西汉古村落遗址(位于辽阳三道壕)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 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B. 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C. 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D. 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
A. 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B. 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
C. 推崇重农抑商政策
D. 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明朝初期的这条政府规定
A. 有利于为手工工场提供原料
B.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 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D. 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春秋早期,铁农具的分布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范围内,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A. 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B. 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C. 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 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A.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B.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D.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