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译。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 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B.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C.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A.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
B.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C.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D.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是几乎同时出现的: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这表明
A.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B.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
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个理论见于宋代《管氏地理指蒙》,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主要原因是
A. 传统科技不断发展
B. 明朝南北经济的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 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据统计,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4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品贸易的中枢。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政府政策的变化
B. 工业革命促进中西贸易的繁荣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