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A.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 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 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 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B. 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
C.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D. 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全民族抗战开始
B. 敌后战场开辟
C. 重庆谈判的开展
D. 达成政协协议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说:“共产党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能够善处自己,又能够善处同盟者。”据此分析,当时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 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B.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C. 西安事变
D. 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中日甲午战争
A. 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 促使中国认清了所处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