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 B.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
C.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 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题文)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 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 形成于西周时期
B.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A. 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
B. 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
C.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
D. 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
A. 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 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
C. 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 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