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B. 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 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
A. 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 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C. 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D.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 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 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乔治·凯南(1904~2005年)被称为“遇制之父”。因其家族有研究俄国的传统,凯南较早开始学习俄文。1931~1933年他被派驻东欧,积极收集和研究苏联情报,认为美苏不可能和平共处,两种社会制度没有折衷或妥协的余地。1933~1937年,凯南派驻苏联。他走访了苏联各地,建议运用美国的政治、文化优势去影响苏联。1944年,凯南再次派驻苏联。他建议美国在战后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促进欧洲的经济增长;承认苏联势力范围并与英国一道划一条防范苏联的分界线。但该建议未获罗斯福政府重视。1946~1947年,凯南通过电报、文章、演讲等一系列方式系统阐述了“遏制思想”,并亲手起草了帮助欧洲复兴的方案,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张小明著《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乔治·凯南“遏制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的目的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