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
C. 制约专制主义皇权
D. 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任用亲信和近臣
C. 建立刺史制度 D. 颁布“推恩令”
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 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A. 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 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 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 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 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 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 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 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 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