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
C. 制约专制主义皇权
D. 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任用亲信和近臣
C. 建立刺史制度 D. 颁布“推恩令”
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 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A. 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 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 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 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 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 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 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 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