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隋文帝时
A. 恢复实施察举制
B. 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
C. 科举制全面实施
D.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 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D. 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
C. 制约专制主义皇权
D. 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任用亲信和近臣
C. 建立刺史制度 D. 颁布“推恩令”
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 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