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宰相制度的重建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南书房的制约
D. 军机处的设置
明太祖朱元璋曾祷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权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
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A.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 藩镇割据削弱皇权
D. 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
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
A. 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B. 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C. 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D. 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 与都省相互制衡
C. 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D. 受到中书省节制
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
A. 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 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