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官之长。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为闲职。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明初沿袭元制,后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明太祖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长官。

——摘编自魏晓巍、钟丑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只要皇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

——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原因。

 

 

(1)特征: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相权的非独占性;相权的逐渐削弱;宰相机构和名称的不固定性;始终围绕皇权进行。 (2)原因: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加强君权的需要;相权的相对弱小;统治者提高统治效率的考虑。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其原因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切考诸试篇”,采取了弥封(糊名)、眷录等措施,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新现象。这些新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

A. 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B. 宰相权力日益萎缩

C.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皇权有两个涵义,一个是制度上皇权,这个皇权就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其本质特点就是专制;另一个是人事上的皇权,即具体皇帝的个人权力,这个意义上的皇权是相对的。据此推知,康乾盛世时期

A. 制度上皇权加强,人事上皇权削弱

B. 制度上皇权削弱,人事上皇权加强

C. 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加强

D. 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削弱

 

查看答案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 中央权力逐步加强

B. 国家机构设置合理

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中央官制日渐完善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这一观点

A. 主张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B.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历史教训相符合

C. 认为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强调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