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仔细观察对比下列两幅图,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仔细观察对比下列两幅图,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周王城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有庙,中正有序。周王城道路整齐,经涂和纬涂整齐分布;齐国临淄城宫殿区处于城中一隅,遍布作坊区且有排水沟的设置。 说明:可以从西周礼乐制度完善,有严格的等级规范;东周时期礼崩乐坏,齐国国内政局变动,田氏代齐;西周城市功能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诸侯国的都城经济功能增强,成为商业中心。 【解析】 信息:题干要求从“周王城”和“战国齐临淄城”这两幅图中提取信息,并加以说明。对于没有过多的文字信息,只能从图中去寻找两幅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进行说明。“周王城”我们可以看到道路南北和东西向非常宽大笔直(经涂和纬涂),规划有条理,宫城位于正中心,前朝后市,社稷和宗庙在宫前。而“战国齐临淄城”的宫殿偏在西南一角,并且与作坊区连在一起。作坊区较多。可以加以总结得出答案。 说明:可以从两幅图的画面布置得出此时期的周王朝,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严格按照礼制规定进行的建设,显示着正规。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有作坊较多可以知道经济发展较好,成为了商业中心,排水沟则显示城市配套功能的强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周之变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商朝的族裔源头与文化传承都承接于东夷部族,鬼神信仰对东夷人生活具有主导性的意义,其最崇敬的至高神就是上帝。商朝统治阶层深信自身天命来自上帝的授权,而周王朝通过不懈的奋斗灭亡商朝的事实裂解了长年被普遍认同的“血统天命观”,开启了特有的“德性天命观”。周建国初期,统治阶层对于天命的确保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使得从商朝的亡国到周朝的立国,不止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枢纽蜕变。

——摘自网络《论中华文化的枢纽演变——从商朝的鬼神信仰到周朝的人文精神》

材料三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摩,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相比商朝有哪些制度性的变革,并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化的枢纽性蜕变指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变革”的认识。

 

 

查看答案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B.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C.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查看答案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 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 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查看答案

《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B. 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 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D. 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查看答案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C.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