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授田法,据表可知
时期 | 规定 |
曹魏 |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
西晋 |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
北魏 |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
唐代 |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 |
A.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 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 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 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 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 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 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 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列强入侵缓和了南北经济差距
B.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
C.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 经济重心南移淡化了东西经济差距
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