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办法,追究政府国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这一做法
A. 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B. 保证了下议院的立法权
C. 加强了国王对上院的控制
D. 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从11世纪末开始,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中心,并逐渐扩展到西欧各国,出现了研究、学习和采用罗马法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
A. 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B. 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C. 表明天主教会的权威被打破
D. 说明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1978年底,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这意味着国家
A. 揭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 探索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 批准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生丝市场中一种新的交易方式通行起来。商人们在上海买到生丝的同时即在伦敦市场将其出售。这种交易方式的通行得益于
A. 中国生丝质量的提高
B.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程朱理学的传播
B. 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