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下面的纪念邮票解读正确的是 A.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张纪念邮票 B. 第一届全国...

对下面的纪念邮票解读正确的是

 

A.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张纪念邮票

B.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由选举产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受到人民热烈欢迎

D. 新中国建立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解析】 根据邮票中的信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得出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由选举产生,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第一张邮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人民的态度以及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国家

B. 当时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C. 全国人大是当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这一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查看答案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参加的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街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世凯死后,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柚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棋瑞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棋瑞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馄,请段棋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8年发生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样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来往。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段棋瑞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

(1)段棋瑞的一生具有复杂的多面性,依据材料予以分析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雅尔塔协定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私下所作的交易,英国首相丘吉尔只是最后被遨请在协定上签了字。它是一个秘密协定,背着其同盟国中国,以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为苏美交易的筹码。直到1945年6月1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才指令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将该秘密协定的内容通知蒋介石。雅尔塔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恶劣表现。它使1943年底开罗会议宣言的精神化为一纸空文。开罗会议文件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订该机构的一切决定。”然而事实却是在讨论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的问题时,作为四强之一的当事国却被排除在外。开罗会议还明确规定,战后将日本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归还中国,并且指出:“在就任何有关亚洲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中国和美国应彼此进行磋商。”而这时罗斯福似乎若无其事,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中国只不过被安排事后充当一个被动的签字者的角色。倘若“中国当时如果不同意苏联的任何权利要求的话,那么大概美国和英国本来还要联合起来强制执行该项条款。”

——摘编自田霞《雅尔塔密约与美苏东方战略构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秘密协定违背开罗会议精神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的行为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