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

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B.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

C.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

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认为造成前代内乱或亡国是由于中央或地方官员权力太大,因此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注重对官员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到政治清明,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并非只是强调对官员的管理,而是强调官员权力不能太大,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查看答案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

A. 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 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C. 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

D. 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A. 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 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查看答案

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

A. 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

B. 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

C.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D. 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