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说:“道之太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A. 外儒内法的思想
B. 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
C. “天人合一”思想
D. 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
在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上,社会主义理论日益丰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俄国当时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三 俄国革命的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1917年10月24日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俄国革命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革命性质和主要任务。
(3)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倡导的革命方式出现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缘由。
“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材料二 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学”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陈旭麓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中体西用”思想是如何实践的?并辨证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后资产阶级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是如何冲击着“中体西用”宗旨的。
中国文学丰富多彩、成就辉煌,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等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社会的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为尊,白话文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的“国语的文学”。“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手中。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文学革命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认为,缣帛作为书写记事材料,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与简牍并行了相当一段时间。但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西汉时代,就开始有了许多发明新的书写材料的历史冲动,这些发明有的可能是有意无意间的发明。仅从我国20世纪30年代8次出土古纸——我们姑且称之为“蔡伦前纸”来看,确实存在类纸物,这些类纸物,确实成为蔡伦发明造纸的“方向”,甚至我们可以说,西汉时代已经有了“纸的雏形”。……蔡伦是个宦官,由一个宫廷宦官,后加位尚方令,他很有才学,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民间做调查研究,后来又组织发明造纸,终于获得成功。
——摘编自曹天生《蔡伦“发明”造纸术之谜的再探秘》
材料二 造纸术发展大事记
公元 | 大事记 |
105年 |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
618~907年 | 唐朝手工纸施胶与染色问世 |
1637年 | 《天工开物》载入造纸术工艺 |
793年 | 阿拉伯第一座手工纸作坊在巴格达建成。 继而传遍欧洲各国:西班牙、西西里、意大利、法国、德国 |
1807~1809年 | 造纸机在法国、英国相继问世 |
1840~1870年 | 德国首创用机械方法处理木材制浆造纸 |
1854~1874年 | 欧洲相继利用氢氧化纳和亚硫酸盐打制纸浆 |
1897~1920年 | 长网造纸机最高车速从160m/分钟达到320m/分钟 |
——摘编自戴家璋《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造纸术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角度分析造纸技术在欧洲发展的主要原因。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据此分析,当时的俄国
A. 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
B. 沙皇统治日益腐朽
C. 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D. 十月革命业已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