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 “工商皆本”成为共识,社会分工日趋扩大
B. 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
D. “团、行、市,作分”是政府加强管理的手段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官选任和选官制度保持同步
C. 折射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D. 对当今健全监察制度有重要借鉴
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上层管理者则来自天子的册封,这一变化
A.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C. 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D. 加强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
材料:
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但因为丈量工作量大、土地丈量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及地主大户的抵制,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
南宋时,面对“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的情况,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提出经界法,建议重建农田经界,受到宋高宗的赞赏,颁行天下。其具体作法是:“令官民户各据画图子,当以本户诸乡管田产数,且从实自行置造砧基簿,一面画田形坵段,详说亩步四至”。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南宋末年又发展为推排法,史载“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椿年提出经界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经界法的作用。
材料 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