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元老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前段时间,美俄就伊朗问题和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展开了新一轮较量,有人质疑俄美是否会重演“古巴导弹危机”。对此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现在的紧张局势要比1962年低了许多……”。你认为普京说此话的理由有:
①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②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持续增强
③俄罗斯的国力尚未达到可与美国对抗的程度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遵宪(1848~1905)是清末著名外交家,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1877年,清廷任命黄遵宪为使日参赞,随公使何如璋赴日,开始外交官生涯。黄遵宪在其著作《日本国志》中描述了当时日本社会变化,“日本迫于外患,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面对日本企图吞并琉球,何如璋致书李鸿章i,主张“对此不得隐思,如若听之任之,日本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并预见“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力主采取积极保护手段。何如璋致总理衙门及李鸿章文牍相关琉球事件内容,近十余万字,出自黄遵宪之手者十之七八。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将其改为冲绳县。《日本国志》成书后,固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真正出版。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摘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遵宪出使日本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黄遵宪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