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 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 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 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 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