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澶渊之盟
D. 岳飞抗金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不过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此他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
A. 国家走向统一
B. 贵族政治走向瓦解
C. 权力趋向集中
D.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昭君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汉元帝年号)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思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昭君)为阏氏。”昭君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居功至伟,因而备受各族人民的爱戴。通过昭君北入匈奴单于王庭,西汉王朝传递了和平友好的信号,增进了对匈奴的了解。时至今日,在内蒙古阴山下居住的百姓们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当时昭君出塞时,用随身携带的锦囊装满五谷的种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阴山下播撒这些种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粮。从民族生活融入角度讲,昭君亦堪称古代民族融通的典范。如王昭君为了能够适应北方气候环境,她服胡衣、餐胡食、住毡房;为了便于和匈奴群众交流,她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
——摘编自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1)根据材料,概括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君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