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商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联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

D.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家”一词与“家”、“邦”等词含义大致相同,这说明此时“家”、“国”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都是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家国同构局面的确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家”、“国组织结构的一致性,与专制王权的强化无关;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实现中央集权;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家”、“国组织结构的一致性,并未体现等级秩序森严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据此判断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

A. 宗法观念

B. 君主制度

C. 内忧外患

D. 优柔寡断

 

查看答案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 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 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 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 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 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C. 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 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查看答案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查看答案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澶渊之盟

D. 岳飞抗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