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这种现象说明
A. 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
B. 血缘关系被打破
C. 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D. 平民地位的提高
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频频上演,极端气候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先秦思想中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
A.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 老子:清净无为,顺其自然
C.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D.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 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 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 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商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联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
D.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据此判断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
A. 宗法观念
B. 君主制度
C. 内忧外患
D. 优柔寡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