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 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 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 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 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 “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C.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 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