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五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贯彻落实了家庭联产责任制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中共十四大之后 D. 改革开放初期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A. 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B. 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
C. 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2008年)的文章称: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15世纪结束了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精神统治
B. 以工业革命为起点,欧洲世界开始崛起
C. 在第三次转变中美国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D. 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力量推动了第三次转变
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A.
B.
C.
D.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战争方式
B. “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
C. 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D. 马歇尔计划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