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种规定
A. 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B.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C. 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D. 有利于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五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贯彻落实了家庭联产责任制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中共十四大之后 D. 改革开放初期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A. 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B. 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
C. 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