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C. 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D. 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西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这一措施( )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 B.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
C.抑制地方经济独立 D.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干预
C.不依靠农业 D.以私营为主
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地域 | ① | ② | ③ | 边疆地区 | 合计 |
春秋战国至北宋 | 91 | 27 | 1 | 0 | 119 |
南宋至明清 | 16 | 73 | 15 | 10 | 114 |
合计 | 107 | 100 | 16 | 10 | 233 |
﹣﹣(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A.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C. 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 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唐贞元八年(792年),江淮等南方诸州“霖潦为灾”“浸没田畴,毁坏庐舍”,有大臣上奏称:“幸者京师岁稔,夏麦又登……然赋取所资,漕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要求加速救灾。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安史之乱对经济破坏严重
B. 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
C. 江淮地区发展为政治中心
D. 江淮地区决定了国家税收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