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说明当时
A. 草市的发展
B. 夜市的繁荣
C. 官市的管理
D. 街市的突破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白瓷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粉彩瓷器
D. 白瓷、青瓷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窑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 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