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38-1939年,苏联两次挫败...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38-1939年,苏联两次挫败了日本在中苏、中蒙边界挑起的军事挑衅。与此同时,苏联对日采取中立机和的修好政策,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防范德国可能的进攻之上,日本挑衅失败后,军部内都“南进”的主张占上风。在此前后,日德之间展开结盟谈判,但在围绕主攻对象是苏联还是英法的问题上分歧巨大。1939年8月,德国背着日本与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世界大国无暇顾及远东。1940年7月,日本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

材料二:1945年2月,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为了争取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和获得苏联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合作,罗斯福牺牲中国的主权来满足苏联的要求。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站束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给日本关东军以重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日双方签订《中立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调整对日政策的依据,井简析苏联对日宣战的影响

 

 

(1)苏联:保证远东地区安全;避免两线作战。日本:军事挑衅的失败;日德矛盾;南进方针的确定。 (2)依据:维护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变化。 影响: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扩大苏联在远东的势力;奠定战后远东的政治格局;损害了中国主权。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中的苏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苏日双方签订《中立条约》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苏联两次挫败了日本在中苏、中蒙边界挑起的军事挑衅”“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防范德国可能的进攻之上”和“日本挑衅失败后,军部内部‘南进’的主张占上风”等信息,分别从苏联和日本方面来分析签订《中立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调整对日政策的依据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变化。苏联对日宣战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给日本关东军以重创”,并结合所学从对日本、苏联、战后远东政治格局和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尖锐。1953一1955年,我国逐步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1979年,国务院决定陆续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幅度达24.8%;对超出统购任务的部分,实行加价政策,对粮食的加价高达50%。1983年和1984年又下放一些品种的价格管理权限:对生产发展快、市场供众保障的品种先放,供不应求的后放;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小的先放、关系较大的后放散产区先放,集中产区后放。1984年,农产品的统购、派购范围大大缩小,受自由市场调节的比重逐步上升。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一20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列出的是1776~1871年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史实。

 

 

年代

事件

年代

事件

1776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

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789—1794

法国大革命

1857—1859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810

柏林大学创办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25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

1861

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

1810—1826

拉丁美洲殖民她独立运动

1861

洋务运动兴起

1832

芙国议会改革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

巴黎公社革命

 

 

——摘鳊自姜德昌、向子祥《世界通史纲要(近代部分)》

据表中所列重要史实,归纳出其中一种历史进步潮流,并概述和评价该潮流。(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潮流,对历史潮流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东部沿海浴江地区的工厂、学校、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迁移。这场大西迁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材料一  1933年,约30万件的故官文物由北平运往上海。1936年12月,变从上海迁转南京。1937年8月,故宫文物車令分三路紧急西迁,經过期北、湖南、河南、陕西、广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先后到达贵州、四川,并安善保存到抗战胜利。

——摘编自段勇《国宝大迁徒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1938年2月,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穿越崇山峻岭,行程3500里,迁往昆明。学校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间,西南联大关毕业了3882名学生,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摘编自宫炳成《略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高校的内迁》

材料三  2.平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机,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向四川搬迁的各种大型设备,军工物资、文物等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惟有走长江。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下旬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可供较大轮船航行。在这紧要关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乎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人员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之后,西南地区很快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摘编自晓真《中国抗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文物迁移期间国内时局发生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大西迁以西南地区为目的地的理由,并归纳大西迁克服的主要困难。

(3)根据上述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大西迁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下表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关于国际投资的统计数据。

1993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状况

 

时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额(单位:美元)

310亿

390亿

510亿

800亿

占世界直接投资的比重

15%

24%

32%

41%

 

 

据此可推断

A. 新兴资本市场逐渐崛起

B. 跨国公司全球并购行为日趋活跃

C. 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加快

D. 世贸组织推动国际投资迅速增加

 

查看答案

15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议会弹劾权。17世纪,弹劾成为议会打击和惩罚国王重臣的一种手段。到了19世纪初,议会弹劾权逐渐退出了英国的历史舞台。议会弹劾权的演变,反映了英国

A. 国王与议会对立加剧

B. 权力中心逐渐转移

C. 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

D. 政党政治最终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