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皮天下之灾”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
A. 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
B. 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
C. 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
D. 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人物 | 主张 |
孔子 | 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 |
老子 |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
墨子 |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
商鞅 |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
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后的五年在上海以写作为生。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其间,投稿《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1920-1925年赴英法留学,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染病,病逝。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新青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刘半农作为《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应用文之教授》《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仅是对“民主科学”的阐述,更是对“个性解放”的诠释。
刘半农去世前几年写《桐花芝豆堂诗集》,做文言文,有人称之为“落伍”。刘半农说:“十年前,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自己也要做一两篇玩玩。”并且,他并不会因为害怕被称为“落伍”而改变自己,丢了自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半农前期的“先锋”和后期的“落伍”予以简要评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6年7月1日,法国北部索姆河附近长达15英里的战线上,英法军队开始与德军展开残酷的厮杀。……壕沟战变得更加普遍,重机枪加壕沟极大限制了骑兵的能力,机械化的装甲部队开始得到发展并投入战场,还有坦克、机枪、火炮等新式武器登场,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均告失效。索姆河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兵力、武器,都是一战当中规模最大。索姆河战斗从7月爆发开始,几个月后进入秋季,气候条件开始大幅恶化,阴雨连绵导致道路泥泞不堪,战斗也开始渐渐平息。到了11月,战事完全停止。英法原本希望通过索姆河战役,为对德作战夺取决定性的胜利,但英军此时其实仅前进了七英里,他们未能如愿突破德军的防线。巨大的死伤数据为战争冰冷地收尾。参战各方共计超过100万人死伤。
在索姆河战役1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英国伦敦主教理查德·查特斯(RichardChartres)牧师说,它应该令人们共同努力走向友好和平,保证后代永远无需经历一战中士兵曾经面对过的这一切。社会必须致力于寻找共识,拒绝“那些鼓吹仇恨和分裂的人”。
——摘编自《索姆河战役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发动索姆河战役的目的及战役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十二年,接受晁错“纳粟授爵”的建议,让富商用高价向农民买粮。输送至边,依纳粟程度,授予最高至第十八等的高爵。此政策推行后,解除了屯戍困境,国库也因此而充盈。此政策所贩售的,是自汉初高祖以来始终用于奖励军功、安抚政权和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的军功爵。军功爵一旦被无限量抛售,首先冲击到的,将是持有高爵的军功功臣集团。文帝同意大量卖爵,不仅达到解决经济困境和抑商尊农之效果,而且稀释了功臣集团的军功荣耀和政治影响力,起到釜底抽薪式的作用。以军功登上政治舞台的功臣集团,因“纳粟授爵”的轻滥,而逐步走出政坛中心。
——《晁错“纳粟授爵”与汉文帝军功爵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措施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