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A 【解析】 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人物

主张

孔子

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

老子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墨子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商鞅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查看答案

    材料:苏轼,眉州眉山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嘉祜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得中殿试乙科。当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已任,积极议政。熙宁四年(1071年),因新法害民,苏轼上书直言其弊,获罪于改革派,于是请求出京任职。任地方官期间,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苏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诗、词、书、画兼精,词风豪放,开创了词的新时代。其事迹广为传颂,后世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玻桥、东玻帽、东坡话、东坡肉、苏堤等传说。

——据《宋史,苏轼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轼敢于直言新法弊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轼在后世被广为传颂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德国使用内击战战略,以每大30—50公里的速度实施钳形究去围歼破军,波军伤亡20万,被俘42万。9月27日攻陷华沙,波兰被迫停止抵扰。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政西欧国家。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从宣战日起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前,双方在法德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互相对峙,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斗。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网史纲》

材料二  雅尔塔会议就波兰政府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罗斯福提议另起炉灶,组织新的政府;在古尔极力为流亡政府辨护,争取让它在新政府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苏联则力主以临时政府为核心,吸收部分流亡政府的成员。最后苏联的主张占了上风。西方国家在不能控制波兰政府的情况下,力图限制其疆界西移的幅度,只同恋以奥德河为其西界,但苏联坚持要进一步西移到奥德一西尼斯河一线,取得成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波兰在二战前、后期面临的不同国际局势。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筇西方国家对波兰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

 

 

查看答案

    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

——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材料  1699年,格列佛出发远航。1711年,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骃国(即中国)。他向他的慧骃主人解释说:“那里(英国)的人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

在格列佛眼中,他的慧骃主人的神态和“哲学家试图解决某种新的困难现象时并无不同”慧骃国的统治阶层也表现得和“哲人”一般,国王是个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的理想人物。

格列佛的慧骃主人批评英格兰的政府显然“严重欠缺理性,以致严重欠缺美德,因为单单理性就足以统治理性的生灵”。在格列佛眼里,慧骃代表着自然最完美的状态,它们有着天赋的理性。这种理性的完美足以带来德性,因而基督教道德成为多余的。

——整理自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726年

结合所学知识从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