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 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虽然牛顿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花在研读《圣经》上的时间远比研究物理定律要多,但他促成的科学革命却让上帝最终退场”。牛顿“让上帝最终退场”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
A. 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
B. 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大综合
C. 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
D. 论证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并不存在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 共和制度的确立 B. 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周有光指出,发生在欧美的这场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不同卑躬屈膝而是直接了当进行夺权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运动中“学者提出了建设民主制度的理论和实施方案”。这场运动
A. 萌发于英国,蓬勃发展于法国
B. 从文艺创新扩大到了宗教改革
C. 理论变为行动,革命变为改良
D. 反对等级特权,首倡平等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