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1)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材料二  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抵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人的消费水平很低。那幺,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贵困化》

(2)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

 

 

(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家赋税征收制度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市场需求增强。 说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被动的;农民从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维持生计和纳税;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不能截然分开,只起供养作用;商品生产的地位是从属于农业的。 (2)表现:城市商业繁荣,而生产者却很贫困。 原因: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统治者长期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意识发展;统治者将财富大多用于消费而没有转化为资本。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根据中的“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对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的理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民从事生产的目的、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的关系以及商品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地位来分析说明。 (2)根据材料中的“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可知“社会怪象”是指城市商业繁荣,而生产者却很贫困。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并结合材料信息,从中国封建社会状况如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长期思想文化专制、社会的传统观念以及材料反映的统治者将财富大多用于消费而没有转化为资本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3年.皇帝作出指示,“此次英吉利贡使到后,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一进谕令称吗噶尔尼使团应得到适当的礼遇和较好的款待。另一道上谕重申,应适当地、不卑不亢地接待该贡使,以显示天朝的怀柔之恩。朝廷每天拨出5000两的慷慨救项来照料使团前往北京,而在使团逗留京城期间,则每天拨款1500两作为款待食用。

材料二  在鸦片战争前,钦差大臣林则徐曾请美国传教士伯驾翻译了瓦秦尔的《国际法》中的三个章节,但还没有《国际法》的全译本。不懂国际法致使早期中国的谈判者犯了许多大错误他们在关税自主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上拼死相争。美国传教士兼教育家丁韪良认为中国急需外交指南,决心翻译一部国际法著作。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他开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希望以此表明,有一些约束西洋人的国际关系原则,也希望他的译本能促使不信任基督的中国政府承认基督教的精神。急于了解西洋外交的恭亲王,很急切的想知道国际法。在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帮助下,丁韪良的译本于1864年呈递到了总理衙门。

——以上材料均编自徐中约《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礼遇马格尔尼使团的目的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引进国际法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清廷外交的变化。

 

 

查看答案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 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 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查看答案

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 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查看答案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查看答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虽然牛顿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花在研读《圣经》上的时间远比研究物理定律要多,但他促成的科学革命却让上帝最终退场”。牛顿“让上帝最终退场”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

A. 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

B. 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大综合

C. 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

D. 论证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并不存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