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史料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

据史料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有增无减,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的约90%。这说明

A. 欧美开始掠夺中国的茶叶

B. 茶叶出口主导着中外贸易

C. 中国与世界的依存度增强

D. 欧美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

 

C 【解析】 材料显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茶叶出口量持续增长,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也就是与世界的依存程度增强,故C项正确;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进行茶叶出口,所以既不能说明“开始”,也不能说欧美进口中国茶叶就是掠夺行为,A项错误;材料没有茶叶贸易与其他商品贸易的比较,不能说明“主导”性,B项错误;欧美侵略方式发生转变于甲午战争后,此时没有转变,仍是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陶庵梦忆》是万历年间文人张岱的文集,里面记载的仅作者喜欢的土特产就罗列了57种,北方人想吃南方的海鲜很快就能送到。这反映出当时

A. 国内开始形成统一的市场

B. 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民众生活

C. 土特产品备受人们的喜爱

D. 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日益消失

 

查看答案

张载说:“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这体现出宋代理学

A. 强调怀疑一切

B. 重视读书效果

C. 追求理论创新

D. 突出个人努力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察举权虽下放到郡国等地方官员手中,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 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自主权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力

C. 体现了社会道德建设要求

D. 增强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

 

查看答案

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B. 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C. 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

D. 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