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
A. 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 体现近代民主议政的特点
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 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
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统治区域
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加强专制皇权
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唐太宗曾要求查看《起居注》(古代史官真实记录君主言行的册子),却遭到史官褚遂良的拒绝,太宗只好做罢。据此可知
A. 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尚不成熟
B. 史书编撰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 《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
D. 古代官僚在行使职权时有一定的自主性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 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 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
A. 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 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
C. 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
D. 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A. 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 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 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 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