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1)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2)影响: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 (1)依据材料中“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得出: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依据材料中“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得出: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中“借英、法等国金钱”得出: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2)依据材料中“经济因铁路而活跃”得出: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依据材料中“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得出: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依据材料中“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得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中“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据材料中“推动现代化进程”得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代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不包括

A.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B.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C. 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D. 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查看答案

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 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 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查看答案

1988年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常务副行长刘鸿儒正式签发批文,同意由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平安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平安的诞生在中国保险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因为

A. 改革开放发展到新的阶段

B.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

C. 股份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意义的股份有限公司出现

D.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保险市场,打破了建国以来中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实行吹哨上工的制度,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见”。这一顺口溜

A. 反映出农村人民公社出现的问题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表明吃“大锅饭”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反映了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查看答案

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A. 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 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C. 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 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