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至4世纪期间的雅典,演说、诉讼成风。大部分公民虽然自己不精于演说,但他们喜欢欣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演说。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这说明
A. 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
B. 雅典民主政治发达
C. 演说影响了公民的理性判断
D. 雅典城邦蕴含危机
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重新确定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反映了
A. “左”倾错误没有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探素
B. 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基本完成
C. “立德树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D. 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色彩加强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首先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那里取得税收,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注意赋税的限度。这表明
A. 中国政府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B. 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缓和
C. 中国共产党践行新三民主义
D. 根据地生产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1898年初,清政府以田赋、盐税为担保发行昭信股票,颁布章程规定,以二十年为偿还期,准其自由流通,到期还本付息。各地始则劝购,既而演化成官府强令捐输,受到各界抵制。8月,朝廷下旨停办。这说明
A. 清政府借发行股票掠夺百姓财富
B. 清朝官员和百姓都反对发行股票
C. 清政府用财政手段应对经济困难
D. 昭信股票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道光问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耆英:“逆夷接仗之际,所带夷兵,何以能使有进无退?”耆英答曰:“英夷武官四十以内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无所顾瞻,临敌争先。”这反映了
A. 道光帝认识到英国国力强盛
B. 清朝官员囿于天朝上国观念
C. 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军力强盛
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A. 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 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 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 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