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图,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A. 城市的分布由北方向南方发展
B. 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C. 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
D. 商业城市分布地区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
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
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
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时空观念——明朝商业的发展)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A. 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B. 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C. 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D. 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B. 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 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 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王韬在《瀛海杂谈》中称:“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刻相闻。濒海百里,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朝花楼机的使用,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
B. 元朝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引发了中国的“棉业革命”
C. 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民间棉纺织业的发展
D. 明朝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