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 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 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 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 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 吞并奥地利 B. 割占苏台德区
C.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 进攻埃及
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结成三国轴心。它们打着反共产国际旗号的原因有
①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
②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侵略的巨大障碍
③与英法美的矛盾激化
④加强三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 受经济危机严重冲击
B. 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
C. 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 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20世纪30年代,阿诺德•汤因比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 经济大危机
C. 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非战公约》是一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尝试,但其未能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B. 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C. 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
D. 没有涉及裁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