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展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展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展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如果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下列可供参考的对象中,按照证据可靠性程度的从重到轻依次是
①当时的文人学者著作
②当代专家的专业论著
③当时描绘牛耕的画像石
④年长者代代相传的故事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①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都江堰、郑国渠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
秦汉 | ②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
隋唐 | 筒车 |
|
③ | 控制耕土的深浅 |
A. 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
B. 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C. 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D. 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拳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