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中叶以后,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

明朝中叶以后,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清朝康熙时,政府规定有些工匠需“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上措施

A. 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阻碍了家庭手工业的正常发展

C. 强化了小农经济的根本性地位

D. 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的经济负担

 

C 【解析】 根据材料“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可知体现的是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进而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小农经济的地位,为封建统治服务,C选项符合题意。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阻碍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选项排除。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经济负担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选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A.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查看答案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中央部门有精简、名称也得到更改

B.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C.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能集思广益

D. 六部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 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

C. 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 儒家宣扬君权神授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