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06年岁末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

2006年岁末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强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的“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8~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材料三  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3)材料三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4)根据材料四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5)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

 

 

(1)秦汉。隋唐;元明清。 (2)含义:新航路开辟,人类由此由分散独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原因: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3)国家:美国。原因:在教育发展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5)共同因素: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过发展模式。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力量指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 【解析】 (1)时代:从材料“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可知是秦汉;从材料“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可知是隋唐;从材料“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可知是元明清。 (2)含义:根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人类由此由分散独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原因:紧扣18-19世纪的世界史知识可知,其政治上的原因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其经济上的原因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3)国家:根据材料“……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可知是美国。原因:根据材料“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可知其原因是在教育发展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根据材料“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可知其原因是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 (4)说明: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可以从内政和外交两个角度来说明,内政方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外交方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5)共同因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科教与现代化等角度分析。从政治经济制度角度分析可知其共同因素是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从发展模式角度分析可知其共同因素是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过发展模式。从科教角度分析可知其共同因素是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从现代化角度分析可知其共同因素是在国家力量指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三:1897年9月24日,贵州省学政严修上奏说:“词科之目,稽古(考究古籍)为荣(荣耀),而目前所须,则尤以通今(通晓现代)为切要。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统立经济之名,以别旧时之科举。”

——《光绪朝续东华录》

请回答:

(1)科举制度始于何时?根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度与汉朝以来的选官制度的区别。

(2)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顾炎武为什么提出了“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的观点?

(3)材料三对科举制度提出了什么改革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以上沈既济、顾炎武和严修对科举制度的不同看法,你得出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在沿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B. 实行资本主义计划经济

C. 政治民主,经济专制

D. 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查看答案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生、发展的艰难道路,展示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毁灭。从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是

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一战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当时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

④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中国的民族工业无法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查看答案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这一发现”是指

A. 蒸汽轮船的发明

B. 电的发明

C. 蒸汽机的发明

D. 内燃机的发明

 

查看答案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 朱熹、李贽、黄宗羲

B. 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C.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 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