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逐渐没落
B. 社会消费行为趋同
C. 社会风气由俭入奢
D. 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强了监察机制
C. 保证了决策质量
D. 牵制了外朝相权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 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 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 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
A. 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 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
C. 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
材料:1950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留美的邓稼先拒绝了各种诱惑,敢然回国。接到国家密令的邓稼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说有了工作调动,让妻子多照顾点家里,就此踏遍戈壁和草原,隐姓埋名二十八年。为了验证苏联专家给出的一个关键数据,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进行了9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计算出的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带装麻袋堆了一屋子。最后,他们攻克了这个难题,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华罗庚称之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演算”。1964年10月16日下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隔两年多时间又完成了氢弹的研究,1967年6月17日,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摘编自陈怀临《邓稼先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
材料:当1914年8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