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与外界交通最重要的路线共七条,“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其中,五条为陆路,只有两条为海路。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政权割据与战火连绵使陆上的交通受到阻塞,而且,全国经济中心向南迁移,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印第安文明对燃料费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作物的的培育。他们培育出来的玉米、西红柿、甘薯、南瓜、菜豆、马铃薯、辣椒、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后来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之中,西方现代文明茁壮成长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文明。
——摘编自计翔翔《地理大发现探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区别,并简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与海上丝调之路在影响方面的本质区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有关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经济)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引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引自何良俊《四友斋丛书》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三: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清代外交史料》
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不许服用貂裘……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清王朝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苏州经济的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
洪武三年,沈秩受命前往浡泥国(今文莱),浡泥王称:“地瘠民贫,愧无奇珍以献。”沈秩竟然回答:“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永乐三年(1405年)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1402年即位)遣使贡献土产,明成祖封其为国王并赐印诰。对这种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A.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B. 明清时期唯一的对外贸易方式
C. 加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D. 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 | 自耕农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 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占主导 B. 明朝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苏州已经是丝织业中心 D. 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由此可以推断
A. 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
B. 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
C. 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
D. 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