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 田制已遭到破坏
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 官吏的腐败贪污
D. 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 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秦简《法律答问》还解释道:“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须鬓。据此可知秦律的作用是
A. 保证徭役和兵役征发
B. 保证田租赋税的收缴
C. 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 秦律具有残酷性
C. 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 秦律具有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