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8年8月8日晚上8时15分,联合国秘书长宣布:“两伊将于1988年8月20日格林尼治时间3时正式停火。”这一消息传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时,人们涌上街头,互相拥抱,欢呼雀跃;当消息传到伊朗首都德黑兰时,也出现了同样的场面,人们激动地说:“停火太好了!太好了!”8月20日,燃烧了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于熄灭。
材料二 我记得那是1984年2月27日的早上,在我们听见一阵战机轰隆飞过上空,不久后,我们手上的枪与其他武器的表面就沾上了一层黑色物质。然后,我就感觉身体火烫,鼻孔很疼痒。接着……不……是马上呼吸困难,像是窒息一样。6个小时后,眼睛发炎、视力减退,身体的许多部分更是疼痛不已。
——一位遭到化学武器袭击的伊朗士兵的回忆
材料三
请回答:
(1)两伊战争起止时间是何时?两伊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2)根据材料二、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三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2)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什么局限?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父止(只是)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固定的地位),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再答常乃德<古文与孔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
(2)分别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指出其理论依据。
(3)据材料四,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价值作出了怎样的评论?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评论的合理性。
(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 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 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 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该讲话表明
A. 抗日战争爆发
B. 国民政府主张全民族抗战
C. 国民政府对抗日前景乐观
D. 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