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并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这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1936年,来到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委托宋庆龄推荐名外国医生和一名外国记者到根据地来,以便将紅色政权与釭色根裾地最真实的故事讲外界。双方的“一拍即合”使得斯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6月,斯诺来到保安(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后,受到了中共高层的热情接待,随后,斯诺开展了将近四个月的采访活动。10月,斯诺返回北平,并开始为外蝶和国内的外文报纸撰写有关他在红色报据地所见所闻的报道。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所有的报道写作。随后,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1月1日,《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出版,同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紅军的真正形象。由此,拉开了美国众多新闻记者赴身“红区”的序幕。

——摘编自曹培鑫《书写“红色圣地”:世界新闻史上的“中国时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史实,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示例一】 史实: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在保安热情接待斯诺。 历史现象:这一史实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积极展示抗战形象,凝聚抗战力量。 概述和评价:918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一直积极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蒋介石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新闻隔离和形象丑化之下,共产党意识到必须将正确的真实面貌展现给外界。 【示例二】 史实:《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 历史现象:这一史实反映出国内外和平进步力量对中国共产党抗日寄予厚望。 概述和评价: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有利于消除国内外有关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军民的各种误解和谣言,有利于团结更广泛的力量共同抗日。《红星照耀中国》的流行,把红色中国的独特面貌展现给世界,开启了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新纪元”,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示例“只作评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斯诺来到保安(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后,受到了中共高层的热情接待,随后,斯诺开展了将近四个月的采访活动”可得出的史实是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在保安热情接待斯诺,这一史实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积极展示抗战形象,凝聚抗战力量,论证这一史实需要从民族危机加深、中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努力和展示中共革命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随后,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可得出的史实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这一史实反映出国内外和平进步力量对中国共产党抗日寄予厚望,需要从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抗日量、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不仅关乎城市本身的发展更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

材料一  刘邦称帝,初定都洛阳。多数大臣认为:“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咸皋,西有毅、渑、倍河,乡伊、洛,其阖亦足恃也。”留侯张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毅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摘编自柳华《从西汉定都长安看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问题》

材料二  两京制始于西周。西周都镐京,同时经营洛邑;西汉都长安,实以洛阳为陪都;东汉都洛阳,又以长安为西京;唐都长安,洛阳居于陪都地位,武则天曾一度迁都洛阳;北宋都汴梁,以洛阳为西京。

——摘编自王明德《南京与北京:中国古代都城的两极发展与空间互动》

材料三  为了更接近东南方经济重心获取资源以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草原民族的势必然也随之由西向东转移。“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因而不仅辽朝,而且金朝择都时都看中了北京,“燕盖京都之首选也”。此外,隋代以后大运河的兴修使得南北大规模物资运输成为可能,而元代大运河的修浚更使大运河上的物资运输畅通无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建都北京在经济上所面临的障碍。因而元朝以后,北京便开始由分裂政权的首都上升为封建大一统帝的首都,历元明清三代,经久不衰。

——摘编自邱国盛《再论古代北京发展成为中国首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西都关中”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至北宋时期都城变迁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首都的利弊。

 

 

查看答案

1970年9月,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指出:“其他国家对不结盟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已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上的差距不断扩大”“目前被富国所垄断的技术革命,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进步的主要机会”。这反映出,不结盟运动的关注点转变为

A. 发展经济的政治意义

B. 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C. 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向

D. 美攻苏守的争霸态势

 

查看答案

鉴于美国最高法院曾数次裁定新政的相关法令“违宪”而造成新政的推行阻力重重,罗斯福总统在1937年3月关于司法机构重组的“炉边谈话”中指出,最高法院在当时不是以一个“立法机构”而是以一个“决策机构”的形象出现的。罗斯福意在

A. 塑造美国总统的亲民形象

B. 批评法院干涉影响政府效能

C. 改变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 充分肯定立法机构尽职履责

 

查看答案

法国大革命之初,英国时任首相小皮特公开宣称:法国人“将享受到的那种自由正是我所崇敬的”。后来,小皮特政府以“无政府主义的危险威胁着英国”为由,操纵议会于1794、1798年两度终止实施《人身保护法》。小皮特政府的政策转向

A. 由法国革命的进程所决定

B. 旨在顺应工业革命潮流

C. 反映出英国政治趋于保守

D. 说明议会监督职能弱化

 

查看答案

“陶片放逐法”首次使用是在公元前487年。雅典人非常后悔在公元前417年放逐了煽动家希帕布罗斯,使这位无名鼠辈遭受和最杰出人士相同的命运,违背了“陶片放逐法”的立法初衷,此后雅典再未动用过此法。这里的“立法初衷”是

A. 反对社会精英治国

B. 倡导公民自由平等

C. 确立主权在民原则

D. 防止僭主制度复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