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三次反思是……何以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其中的“第三次反思”是在
A. 解放战争胜利后
B. 新中国成立后
C. 1954年宪法颁布后
D. “文化大革命”后
按历史顺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当之无愧地排列在第一幅,主要是 ( )
A. 虎门销烟禁止了鸦片贸易
B. 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C. 禁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
D. 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清帝退位后,定都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申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南北二者比较之,则江左为偏安之局,北京有建瓴之势。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申报》认为
A. 南京环境安定适合定都
B. 北京能领导全局适合定都
C. 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
D. 地理位置对定都没有影响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来,经历了四次修正。其中某一个修正案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据此所知,此修正案应为
A. 1988年宪法修正案 B. 1993年宪法修正案
C. 1999年宪法修正案 D. 2004年宪法修正案
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A. 夷场
B. 冒险家的乐园
C. 文明的窗口
D. 外人居留地
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幅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 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 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D. 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