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A. 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D. 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下表为某时期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 全国田赋总额越来越少
B. 政府提高了关税税率
C.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D. 民族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极大阻碍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A. 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 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C.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