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局从创办之初到1905年先后三批招用洋员,有名可代者达81人。这些人员包括监督、帮办、总监工、工程师、匠首、工人、教师、职员、医生、翻译等。其中教师竟达30名左右,约占雇聘洋员的40%。这表明
A. 福州船政局注重人才的培养
B.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趋势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D. 洋务企业被外国人控制
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B. 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 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D. 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 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 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近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A. 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D. 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下表为某时期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 全国田赋总额越来越少
B. 政府提高了关税税率
C.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D. 民族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极大阻碍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